索引号: | 4300000001/2025-00381 | 分类: | |
发文机关: | 东安县花桥镇 | 发文日期: | |
名称: | |||
文号 : |
花桥镇2025年粮食生产方案
根据县粮食生产工作的相关指示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为切实加强我镇粮食生产,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确保早稻、优质稻种植面积,制
止耕地抛荒,特制订本方案。
一、提高思想认识
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底线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县的决策部署上来,全面落实“压单扩双”、早稻集中育秧、制止耕地抛荒、惠农补贴资金及时
发放等各项措施和任务,确保我镇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实现我镇全年农业丰产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2025年我镇粮食生产总体目标是:实现全镇粮食播种21000亩《早稻种植面积5000亩,中稻种植面积4000亩,双季晚稻种植面积4000亩,集中育秧面积2000亩,旱
粮作物8000亩(玉米3000亩,大豆2000亩,其他3000亩)》,实现粮食总产8000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500亩。全镇计划落实高档优质稻播种面积6000亩、再
生稻2000亩。水稻机耕机插率达到61%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0%以上。力争农业生产再上规模,提升品质。
三、工作重点
(一) 实施耕地保护工程
1.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深做实“田长制”,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抓好耕地用途管控,落实日常监管,坚决整治乱占乱用、破坏耕地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建房、挖湖造景、开挖鱼池和耕地转为园地等现象,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农田农用、良田“粮”用。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大力推广“六改”综合农艺措施,对不适合发展水稻生产的严格管控类耕地,优先发展饲料玉米、大豆、酒用高粱、甘薯等旱杂粮和花生等油料作物,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套种一季油菜,提高结构调整效益。
2.持续治理耕地抛荒撂荒。对长期在外打工农户承包的土地或因缺乏劳力、难以耕种的土地,引导采取集中流转、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方式防止抛荒。对连续抛荒两年以上的耕地收回集体所有并组织恢复耕种。切实落实“种地得补贴,不种地不得补贴”的要求,认真核查种植面积,按政策规定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新增的弃耕抛荒耕地,除停发相关涉农补贴之外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紧扣时序任务要求,加快项目实施进度,3月底前全面完成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确保不影响春耕生产。加快推进2025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勘测、初步设计、方案评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确保晚稻收割后即可开工。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试点,全面加强高标准农田的建后管护,确保建成一亩、见效一亩、管好一亩。
(二) 实施稳面挖潜工程
1.着力稳定双季稻面积。全面巩固和发展传统习惯种植区和优势区的双季稻生产,持续减少“一季稻”插花和“双改单”面积。高标准农田区、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水利灌溉条件较好且适宜机械化耕作的区域全面推行种植双季稻,确保全镇双季稻面积达到4千亩以上。
2.因地制宜发展旱杂粮生产。树立大食物观,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积极引导农户充分利用闲置旱土、高岸田、天水田、渗漏田、幼龄果茶园、边角田埂和不适合种植水稻的严格管控区等耕地资源发展玉米、大豆等旱杂粮生产,因地制宜发展小籽花生、杂交高粱、菜用加工甘薯、菜用秋马铃薯、小宗杂豆、鲜食甜糯玉米、黑芝麻、苦荞等特色旱杂粮,进一步扩大旱粮作物复种和轮作倒茬面积,力争旱杂粮播种面积8千亩以上,其中,大豆2千亩、玉米3千亩(含鲜食玉米100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亩。
3.大力推广再生稻“一种两收”。充分挖掘水稻再生季潜力,加快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和试验示范推广结合,推动中稻蓄留再生稻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在温光水资源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积极推广“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力争再生稻面积达到2千亩。
(三) 实施单产提升工程
1.科学选推良种。开展新品种集中展示示范和跟踪评价,筛选、推广一批优良品种,确保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推介发布水稻主推品种,引导农户科学做好早晚稻品种搭配,早稻主推垦优1683、株两优819、泰优398、陵两优268、中安2号等品种,双季晚稻主推惠湘优玉晶、垦优18、泰优390、玉针香、农香42、桃优香占、清莲丝苗等品种,中稻主推天龙一号、臻两优8612、晶两优华占、野香优莉丝、桃秀优美珍等品种。
2.精准施用良法。大力推广“稻稻油”、“稻油”、“稻蔬”、再生稻“一种两收”等周年绿色高质高效模式,确保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有机统一。集成推广适期播种、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安全齐穗、“一喷多促”等配套关键技术,力争主要粮食作物增密种植覆盖率60%以上、单产增加1.5%以上。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腐熟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应用,推动粮食绿色高质量发展。
3.大力推广良机。加大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引进推广,大力推广高速插秧机、有序抛秧机、烘干机等先进适用机具,加快补齐水稻生产育插秧、稻谷收储烘干等机械化短板,力争水稻机插机抛率61%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以上。用足用好新购置农机具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鼓励推广使用侧深施肥、飞防洒药等农机新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积极推广粮食生产精量化播种和精细收获减损技术,建设一批水稻、玉米、大豆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持续开展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积极创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进一步建强农机服务队伍。
4.打造高产样板。持续开展“党建+粮食生产”“万千百”办点示范,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各自创办1个千亩示范点,其他党政班子成员要联系指导1个粮食生产经营大户或合作组织,11个宜粮行政村村支部书记负责领办百亩“书记示范田”。各示范片(点)要安排技术人员跟踪指导服务,坚持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相结合,小面积高产攻关和大面积均衡增产相结合,全力打造高产示范样板,确保单产增加2%以上。
(四) 实施主体培育工程
1.培育集中育秧主体。以专业化集中育秧为引领,以稳定早稻生产面积为目标,以“早专晚优”双季稻区、一季稻“插花”种植严重区、弃耕抛荒风险区、农作物对地调查抽样点、早稻直播区为重点,精准测算早稻秧苗需求量,制定集中育秧计划,大力推行“政府供种+主体育秧+散户移种”等模式,引导发展规模集中育秧主体4个以上,完成早稻集中育秧2000亩以上。有早稻任务的行政村至少要建立1个集中育秧点。同时,坚持“一棚多用、农棚农用”,探索“水稻育秧+N”经营模式,引导通过代育、租赁等多种形式接续开展油菜育苗、蔬菜种植,确保集中育秧设施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2.培育规模种粮主体。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引导土地整村流转、粮食生产功能区整区流转,促进粮田向规模主体集中集聚,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种粮主体,力争30亩以上适度规模种粮主体达13户以上。实施种粮新生代培育行动,加大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鼓励“粮二代”、返乡大学生、工商资本从事粮食生产,培育选树一批优秀新型种粮主体。
3.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按照“引导、推动、扶持、服务”的思路,聚焦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和集中育秧、机插机抛、烘干仓储、绿色防控等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服务组织的辐射带动和社会化服务作用,开展代耕、代育、代种、代管、代收、代烘等“田管家”托管服务。支持服务组织与小农户对接,提供单环节、多环节、全程托管等服务,带动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五) 实施防灾减损工程
1.科学开展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部门要加强沟通会商,加强风雹、干旱、洪涝、倒春寒、寒露风等极端灾害天气的监测预警,及早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制定、完善重大灾害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措施。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和作物生育进程,分作物、分灾种制定抗灾救灾技术指导意见,提前落实救灾物资准备,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加强减灾补损指导服务,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2.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突出抓好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纹枯病、稻瘟病、玉米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确保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危害损失率在5%以内。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因地制宜推广“稻鸭”“稻渔”“稻蛙”等生态种养模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危害损失。
3.着力推进精细收获。大力推广机收提质减损技术,充分发挥新购置农机具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农民购置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收获机械,促进智能绿色高效收获机械应用。利用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组织开展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农机驾驶员进行定期培训,针对性强化骨干机手的节粮减损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六) 实施提质增效工程
1.着力调优粮食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稻种植,重点推广专用型早稻品种和米质达到国标二等以上的高档优质中晚稻品种,不断扩大高档优质稻种植比重,力争实现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6000亩以上。积极发展订单生产,探索创建一批“一企一片一种”高档优质稻示范基地,带动小农户增收。因地制宜发展“稻鱼”“稻虾”“稻蛙”等“水稻+N”综合种养等生态种养模式,提升农产品价值。
2.培育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因地制宜推广复合种植、轮作复种、间作套种、集中育秧设施综合利用等种植模式,稳步扩大鲜食玉米产业规模,积极引进推广适宜全镇不同地域错峰种植的高产优质和适销对路的鲜食玉米新品种,逐步形成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早中晚熟,鲜食与加工型,以及不同花色品种合理搭配的鲜食玉米种植格局,实现“一年两季、一地多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25年,全镇完成鲜食玉米种植100亩以上。
3.聚焦产业链全方位发展。坚持“头”“尾”一块抓,立足“粮头食尾”全链条要效益。大力发展现代粮食加工业,积极引进省内知名粮食加工企业尤其是全产业链重点粮食加工企业,来东建立先进的粮食加工联合体、农产品加工园和各类合作基地。同时,支持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增值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粮食精深加工,引导加工企业探索开发多元加工产品,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
四、措施保障
1.加强领导。为确保我镇粮食生产目标的实现及粮食生产任务的完成,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
2.广泛宣传。各村(居)要深入贯彻市县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召开粮食生产工作会议,宣传粮食工作的重要性及上级颁发的各种惠农政策,通过广播,宣传标语等媒介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生产积极性,使其深刻地认识到提高耕地利用率,发展粮食生产及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3.强化考核。各村干部及驻村干部要深入了解本村耕地使用情况,杜绝任何形式的抛荒现象。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根据相关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年底综合测评。
4.加强培训。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利用广播,宣传窗口等媒介告知农户生产要点。生产关键时期,包村干部要及时下村进行农业生产指导,确保生产高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