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利桥位于塘复乡花桥村,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33),仿照宋代营造方法建造。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取“广济行人,万民称便“之寓意命名。桥分3拱,全长36.8米,高7米,宽4.5米,东西走向。桥上有17间拱亭,拱亭上有穹形天罩,纯木结构。拱亭内两侧装置有木栏柱,共76根,栏柱边设置木板坐凳,供人憩息。居中拱亭高出其余各间1.5米,内设神券台,雕有关云长、关平、周仓像(雕像民国23年毁于香火)。拱亭上盖青瓦。斗拱三层飞檐。檐角嵌有龙、凤、鱼等多种陶塑装饰物件,桥端各砌有17级石阶,成小斜坡面。东端石阶上镂刻有9只蟾蜍图案,刻工精细,故有“七十六柱九金蟾,广利桥名天下传”的诗句咏赞,桥头两端还建有辅亭,呈八字形左右对称,与桥拱衔接起来,浑然一体,端庄雄伟。
广利桥结构严谨、工艺奇特,装饰精美,倒映于波光激滟的河水中,如宫殿般金碧辉煌,故俗称“花桥”。广利桥系县内保存完整的唯一的古木桥梁,该桥起拱不用石礅,拱脚薄而尖,直接从水底起拱,却很坚牢,人们评价可与赵州桥媲美,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至今,仍是东溪江两岸人们的交通要道,又是人们乘凉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1981年,广利桥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作了维修。
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