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歌堂是农村嫁女的习俗。一家养了女,到了十七八岁就要出嫁。出嫁前一两三天晚上,亲朋好友和村里的女性都要提一壶茶,带上糖果到女子家来陪嫁,特别是相好的姐妹!都用自己精心编织的小礼物相送。这时,女子家里便摆出茶点,大家围坐,出嫁的女子就用哭嫁歌来报答亲朋好友的厚爱。出嫁女子首先哭父母,内容都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诉说自己舍不得离开父母,等等,直诉得父母眼泪双流。母亲就接过话题,边唱边哭,劝女儿不要难过,希望女儿到了婆家,要好好侍奉阿公阿婆,尊重丈夫,友爱兄弟姐妹,团结妯娌,搞好邻里关系。做媳妇不比做女儿,处处要小心谨慎,说话要轻言细语,注意分寸,等等。父亲一般比较内向,表面上装做没事,心里也有说不出的苦楚,往往要掏出一些私房钱,塞到女儿的口袋里,叫女儿不要想家,好好做人家的媳妇。女儿哭罢父母哭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也塞几个钱,希望常回家作客。女儿哭了家人哭叔伯、哭堂兄弟姐妹,再哭村里要好的朋友。大家你哭来她哭去,都把知心话哭个淋漓尽致。哭嫁是一道非常沉重的程序。小女孩长到十五六岁,就偷偷学哭嫁歌。曲调虽有固定旋律,但不很讲究,可以随心所欲。内容则完全根据自己的感情临场发挥。有素养的女孩的哭嫁歌就是最感人的作品,往往被别人背下来,轮到自己时借用。比如:“爹娘养我十七八呀,刚成年就把我出嫁。爹娘的恩情比山重呀,我一生一世难报答。在家做女千日好呀,暴(东安土话,第一次的意思)做媳妇我难为油盐酱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