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环境保护
分享到:
湖南“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情况分析
  • 2017-11-11 11:34
  • 来源:  
  • 发布机构:
  • 【字体: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绿色发展新理念,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标志着我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十二五”以来,湖南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理念,推动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为湖南继续推进绿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渐显

“十二五”期间,全省以“四化两型”为抓手,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绿色转型”取得新进展。全省大气环境有所改善、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人居环境稳步提升,整体生态环境有所好转。

(一)大气环境有所改善

1.地级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稳中趋升。2015年,全省14个地级城市(含吉首)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臭氧和一氧化碳6项指标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进行评价,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7.9%,超标天数中轻度污染占16.7%,中度污染占4.2%,重度污染占1.2%,无严重污染。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3项指标评价,14个地级城市(含吉首)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91.1%,比2010年上升5.2%。

2.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截至2015年底,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9.57万吨,较2010年下降16.1%;氮氧化物排放量为49.69万吨,较2010年下降17.8%,两项污染物实际减排量均超过预期目标。

(二)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1.全省地表水水质良好。2015年,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良,江河水系Ⅲ类水质以上省控断面比例由2010年的90.8%提高到96.9%,提高了6.1%。全省14个地级城市(含吉首)的30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7%。洞庭湖水质富营养化指数由2010年的49.9下降到48.7,总体状态为中营养。

2.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截至2015年底,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20.77万吨,较2010年下降10.0%;氨氮排放量为15.12万吨,较2010年下降10.9%,两项污染物实际减排量均超过预期目标。

3.工业行业废水排放量呈下降趋势。2015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76887.64万吨,比2010年下降19.6%,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重为24.5%,较2010年降低11.2个百分点。

(三)人居环境稳步提升

1.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15年,全省大力推进重点城市、工业企业、道路及建筑工地、机动车等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全省39台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和65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全部完成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开展了大气污染防治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逐步落实。将湘江保护和治理列为湖南省人民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完成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等5大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湘潭竹埠港28家重污染企业于2014年10月份整体退出。

2.林业环境不断改善。2015年,全省活立木蓄积5.05亿立方米,比2010年提高25.6%;森林覆盖率达到59.57%,比2010年提高2.56个百分点;国家湿地公园达到60个,比2010年增加51个;批准建设自然保护区191个,比2010年增加61个。

3.城市环境更加宜居。2015年,全省设市城市自来水供水总量19.79亿立方米,比2010年增长4.6%;公交客运总量277934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12.8%;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9万公顷,比2010年增长35.5%。同时,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2015年,全省新增城镇污水处理厂19个,新增处理能力122万吨/日,实际处理污水86.1亿吨,新增污水收集管网8139公里,新增乡镇污水处理厂118个,新增处理能力49.2万吨/日,完成安全饮水工程7433处。全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2.7%和99.8%,比2010年提高17.6和20.7个百分点。

4.乡镇环境持续优化。全省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定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整县推进、以奖代补”的思路,全覆盖拉网式铺开,截至2015年底,125个县市区(含县级管理区)启动了整治工作。

二、全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环境质量正逐步好转,但社会各界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人口特别是城市人口却又不断增长,在资源、能源持续消耗的状态下,我省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仍存矛盾

“十二五”期间,湖南经济有了长足快速的发展,我省生态环境质量虽然基本得到了持续改善,但是改善的速度慢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由于我省现在仍处于稳增长、调结构的转型期,经济的快发展、高增长仍然不能完全摆脱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模式。2015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的比重为79.3%,而其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3%,能耗比重比2010年提高了1.2%,而增加值比重却降低了4.6%。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我省在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演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全省规模工业能耗比重始终维持在78%-80%之间,变动不大,到“十二五”末期能耗比重还略有上升。

(二)工业污染治理任务艰巨

由于湖南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资源消耗仍将保持一定增长态势,工业规模扩大的趋势和工业重型化特征加大了控制工业排放总量的难度。2015年,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占全省总排放量比重仍然较高,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31.37万吨,占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63.1%;工业烟粉尘排放量38.03万吨,占烟粉尘排放总量的90.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51.59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6.6%。

(三)环境质量改善任重道远

一是城市空气质量还不理想。传统煤烟型污染与臭氧、PM2.5、挥发性有机物等新老环境问题并存,生产与生活、城市与农村、工业与交通环境污染交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处于高位,总量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更趋复杂。城市大气污染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污染天气仍占较大比例。二是农村环境保护缺乏长效机制。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尚未得到妥善处理,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问题仍然存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水质问题也仍需重视。江河水系水质未全面达到优良水平,部分城区黑臭水体问题突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缺口仍然较大。洞庭湖水质富营养化趋势依然明显。

三、对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湖南将进入经济“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而生态环境既要不欠新账,还要多还旧账,压力和挑战将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存在,如要稳增长、调结构、把握“一带一部”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机遇期,湖南只能坚定地践行“两型”理念,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目标,深化推进绿色经济发展之路,才能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要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化我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一是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形成推动绿色发展的舆论氛围。二是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监测和评价体系,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各级党委政府真正践行“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三是完善生态环保补偿机制,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生态效益补偿体系。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探索绿色工业道路

一是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利用结构向低碳化转型。要落实能源消费双控模式,加强能源供给侧改革,大力提高能源生产综合效率,努力完善节能减排管理与监控的机制。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引导传统产业走低碳化道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推动绿色制造业和绿色服务业兴起。四是加强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节能降耗、循环利用和生态技术等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利用,促进能源资源利用从低效率、高排放向高效、绿色、安全转型,

(三)继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绿色宜居环境

一是合理编制、修订城市发展规划,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划衔接,加强道路和建筑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全面整治燃煤污染,下大力气治理城市空气问题。同时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推进供水、供气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二是因地制宜实施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留乡村风貌。三是多措并举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工业水污染防治,强化饮用水源及优良水体的保护,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持续改善河湖及城区水环境质量。

相关政策
  • 一审:
  • 二审:
  • 三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
友情链接

主办:东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安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地址:东安县车站路133号  邮编:425900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0746-4239377(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电子邮箱: dadzzw@163.com  湘ICP备16008386号     湘公网安备43112202000005号  网站标识码:4311220001

  • 湖南省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