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形制基本完整,但里衬已糟朽破碎。”来自怀化市沅陵县博物馆的张琳琳回忆起初见一件元代褐色绢右衽短袖夹衣文物时感叹。经过她参与的三个月的“抢救”,该件文物已基本复原。谁曾想,几个月前还是“小白”的她,如今也敢在文物上“动刀子”。
湖南拥有丰富墓葬出土纺织品和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宝库,正面临着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员匮乏的严峻问题。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现状与挑战如何?人才培养情况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出土文物数量大,专业修复人才短缺
湖南省由于特殊的地域和文化,拥有大量的墓葬出土纺织品和少数民族服饰,收藏的纺织文物数量在全国前列。而湖南省的文物修复人才,仅湖南博物院有一支专业团队。
“目前整个湖南省仅湖南博物院有专业的纺织品保护修复人员,屈指可数的保护修复人员已经无法应对大量的保护修复任务。”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藏品保护中心副主任董鲜艳直言,因其数量大,很难用具体的数字统计,同时文物修复费时费力,根据不同修复难易程度,修复时间少则三个月,多则一两年。她表示,培养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提升湖南省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专业能力迫在眉睫。
为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不久前,为期三个月的“2024年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圆满落下帷幕。张琳琳便是其中学员,她告诉记者,培训期间,学习了纺织文物常见织物结构、常见病害、常用清洗技术等理论课程和修复实践课程,每日花费10个小时全身心投入到文物修复工作中。她说:“修复过程从文物修复理念、文物认知、文物病害以及病害分析等,到制定保护修复方案,以及文物的清洗保护、整形,再到针线修复,直至最后包装,每一步都需小心谨慎。”
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抢手,高校专业设置不断优化
那么,如何利用好湖南高校优质资源,为培养文物修复人才持续注入新鲜血液呢?
据了解,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开设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高校。“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在行业内很是抢手。”该校文管教研室主任彭二珂说,近年来,学校文保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对口就业率80%以上,其中许多学生进入湖南省级和国家级的文博单位工作。
目前,该校专业课程主要开设古陶瓷修复、青铜器修复、书画修复等课程,积极促进“委培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文博行业培养了大量职业人才。彭二珂表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扩大文物保护修复专业影响力,不断完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不断优化文物修复与保护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
2023年秋季,湖南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开始招收首批本科生,这是我省首个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也是中部省份211院校中首个设立的文博本科专业。
“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势在必行,高校亟须积极行动,不断完善相关教育体系与培养机制。”据该校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丁兴华介绍,目前学校正在大力培养文物数字化保护及利用人才,着重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和文物信息智能化分析等相关工作,以便为后期文物保护修复提供指导性、可行性建议。据了解,学院和省内各级博物馆共同建设了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构筑起文物工作领域优秀拔尖人才的联合培养及交流平台,充分发挥重点高校智库和文物工作一线事业单位的优势互补。
未来,湖南高校将继续深化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培养模式,为文物保护修复事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共同推动湖南省乃至全国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向前发展。
(文/刘镇东 黄思嘉 陈新苗)